联招网---话题---小心,有“熊孩子”出没
北京联招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官网 登录|注册  联招®        本网站升级改造中,改造完成前网页内容不具备法律依据。

话题详情

小心,有“熊孩子”出没

发表人: crystal | 发表时间:24/08/2015 | 分类:学前与中小学

www.jyb.cn 2015年08月24日 作者:杨国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熊孩子出没”比“熊出没”还要可怕。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句戏言,但凡领教过“熊孩子”威力的人,看到网友总结的这句话,大概都会嘴角上扬,露出一个会心的笑,尽管是五味杂陈的。

  家长不给买冰淇淋,报警;军训嫌累,报警;玩个“大冒险”游戏,也敢报假警……最近,“熊孩子”们大出风头,把个教育舆论场搅得昏天黑地。尽管年龄小,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携带着惊人的能量。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熊孩子”大有取代广场舞大妈成为当下社会主人翁之势。

  日前,教育舆论场被投入一枚“深水炸弹”——“农村老师地位低被指强化底层孩子读书无用论”。单看新闻标题已足够震撼人心,细看内容,原来在一 些农村学生眼中,他们的老师“在这个社会里绝对属于被淘汰下来的‘产品’了”,“(读书时)绝对是成绩最烂的差学生,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到农村学校里来当老 师”!如果不是考虑到这是文章作者深入农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刊发文章的又是比较靠谱的媒体,估计很多人都不愿相信这残酷的事实:如此势利甚至恶毒的话 语,竟出自十几岁的中学生之口。在这些学生眼中,自己的老师收入低、没地位,一副穷酸相,即便在农村,也已不是什么值得尊敬的人物,甚至就是所谓的人生失 败者。有观点,有论据,有自己顽固而坚硬的逻辑,这些“熊孩子”口无遮拦背后投射出的价值观,足以让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感到忧心、无奈乃至惊惧。

  让人头痛的“熊孩子”绝非中国独有,事实上,最近他们的一拨英国同龄人风头更盛。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上周播出了 大结局,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名中国教师带课的实验班考试成绩小胜英国教师带的非实验班。尽管这一结果影响到了中英两国一些普通网友的情绪, 但两国主流媒体和教育界都表现出了不失水准的理性与冷静。

  共三集的纪录片中,英国的“熊孩子”们与中国教师的种种矛盾冲突,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线。从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哼小曲、化妆这类在课堂 上调皮捣蛋的常规动作,到公然质疑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甚至把中国教师气得跳脚,他们的表现丰富了“熊孩子”一词的内涵,尽管有较为明显的表演痕 迹。就其具体呈现效果来看,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中英两国乃至东西方社会教育差异的严肃纪录片,不如说是一场中国教师如何对付英国“熊孩子”的真人秀。中式 教育与英式教育孰优孰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该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这些宏大的命题,恐怕不是一部总时长仅几个小时的电视片能够承载的。尤其是对于一线教 师们来说,通过观看这部片子,还是更多地考虑一下应该如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与自己的学生们相处吧,尤其是那些“熊孩子”。

  “熊孩子”肆意出没,说到底还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到底谁该为此负责?单独把责任归于某一方,似乎都有点冤枉;但如果说某一方没责任,似乎又太便宜了它。

  “暑假里‘二次留守’?父母工作繁忙,孩子谁来管?”,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些家长是否心有所感?尽管也许他们有各种为自己辩解的理由。学校方面 呢?不妨看看这则新闻——“学校要求学生统一剪短发,女生为留长发开假证明”,校园管理如此简单粗暴,逼着学生造假,学校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再来看 看我们的社会,“13岁男孩地铁站劝阻插队者遭暴打”“女子自称老师公交上逼小学生让座,将其书包扔窗外”……社会风气浮躁,戾气横生,甚至直接伤害到了 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温良恭俭让”的好少年恐怕不会越来越多,相反,“熊孩子”反而会更多地出没。

  以上只是最近媒体报道的几起事例,信手拿来而已,更加充分、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笔者看来,“熊孩子”出没,是当前教育在育人方面遭遇尴尬的直接表征。“熊孩子”们恰如一面面镜子,应该会让很多成年人看到自己的影子。(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24日第2版





中小学教育

记录中小学的那点事~